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台中市放送局

台中放送局鄰近一中街,位於北區電台街內,如果不上網爬文真的會不知道有放送局這樣的景點,所以這陣子趁空檔來個大台中景點巡禮順便拍拍照,也順便把一些相片上傳到許久未更新的部落格,也對這一陣子的空檔有個交代了。
2011/12/19那天匆匆忙忙的找小趴一起來拍,但是我們到的時候天空還未放晴,拍起來就會比較灰暗,不過還好我們要離開的時候太陽終於露臉了,於是我就趕緊再補拍一張囉!

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

台中市大坑情人橋

連續好幾天的壞天氣終於雨過天晴,趁著晴朗的天氣就多找幾個幾點拍照吧!
這是位於台中北屯區大坑情人橋,2011年12月19日那天踏著夕陽來到情人橋拍照,特殊的造型確實很不一樣。

再怎麼好的美景,總是會如古人一般的感嘆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!」

台中市刑務所演武場

12月18日起了個大早,來到位於台中林森路上的刑務所演武場。
圖片點擊後可以放大預覽喔!
位於眷村與新興大樓的附近,不難找到這個景點

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

瑞士平面設計風格 Swiss Graphic Design

瑞士平面設計風格,是一種透過方格的構成產生結構,透過圖文編排的方式產生的設計手法,說到平面設計風格就要從「風格派」和構成主義」說起,1919年德國著名建築家沃爾特·格羅佩斯(Walt Gropius)在魏瑪建立國立包浩斯學院。
包浩斯的平面設計基本是在荷蘭「風格派」和俄國「構成主義」的影響下形成的。因此,具有高度理性化、功能化、簡單化、減少主義化和幾何形式化的特點。於1928年,朱斯特·施密特(Joost Schmidt)發展出了一套新的理性設計系統和方法。

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,柵格設計系統終於在前西德與瑞士逐漸成熟。通過瑞士平面設計雜誌的宣傳,將瑞士蘇黎士和巴塞爾兩個城市的設計家從20世紀40年代探索的成果全面展示,並影響世界各國,因此也被稱為「瑞士平面設計風格」(Swiss Design)。

由於這種風格簡單明確,視覺傳達的功能準確,因而很快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認可,成為戰後影響最大的一種平面設計風格,也是國際最流行的風格,因此又被稱為「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」(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)。

1965年美國芝加哥成立了一家新的平面設計公司—尤尼馬克設計公司(Unimark),主要設計人員包括有拉爾夫·依克斯特朗姆(Ralph Eckerstrom)、詹姆斯·佛格曼(James Fogleman)、馬西莫·維格涅里(Massimo Vignelli,1934-)等。尤尼馬克設計公司的設計思想基本是國際主義的:強調平面設計上的標準化,採用方格網路為設計依據,目的是良好的視覺傳達功能。

這家公司發展很快,不久就成為一家擁有402名工作人員、在全世界設有48個設計事務所的大型國際設計公司。國際主義平面設計在這家公司的業務中得到很大的成功,而企業的規模又使得這個風格在世界各地得到進一步推廣。


現在,大多數平面設計軟體都有「網格」功能。




文章出處:
維基百科 柵格設計


相關書籍:

Swiss Graphic Design


書設計.設計書

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

數位相機的原理

傳統的單眼相機感光的原理是透過底片藥膜的曝光度顯影,現代的數位相機的感光原理是感光元件是透過光轉換數據,所以感光元件將色光三原色RGB的數據是從0-255解析轉存為電子檔案格式,所以電子設備是透過0-255呈現影像的色相、飽和度、亮度,也就是說當沒有光線的時候RGB的數值是0,那麼如果RGB全部到255的時候就是白色。

如果同一張相片在不同的軟體上呈現有差異,那麼就是軟體的支援問題, nx2我沒用過所以不加討論, 但是LightRoom 的核心是PhotoShop獨立發展出來的色彩調整軟體, 我們在調整影像色彩時影像是由單一像素所組成,那麼也就是說銳利度的差異就不大嗎? No ! 這也是要回到色彩的論調, 影像是由像素的光點所組成, 也就是說色彩的對比會影像到影像在螢幕上的呈現, 白話一點就是不同的軟體呈現影像方式都會些微的不同。
接下來是螢幕,想要調整好的相片必須要有等級高的螢幕(舊式的CRT是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),螢幕色彩校正,畢竟每一台螢幕會老化,入門型的液晶螢幕LCD是屬於背光型的螢幕,面板的背後是數支冷陰極燈管以及日本不肯放技術的背光膜技術,經由背燈、反光膜、將面板上的色彩透射出來,當這些環節發生冷陰極燈管老化,光的強不就會不足,如果在加上面板過度使用產生亮點、殘影與模糊的情況,那麼再怎麼調就是白搭,霧裡看花囉。

話說回來,如果使用高階一點的LED背光技術應該會亮麗許多,但我之前只拆過LCD所以對LCD會比較清楚。
接下來就是感光元件的差異CCD 與CMOS的差異,我之前相機的感光元件是採用CCD,相片的銳利度跟色彩都可以接受,看到了CMOS的相片以後,對於整體感覺上雜訊會偏多一點,不過我個人在選配相機時還是會比較偏愛CCD,但CCD的缺點是耗電越來越少相機採用,優點是每張圖像銳利度都足夠,寫入資料快,雜訊少,成本較高,而CMOS優點是省電成本較低,缺點是銳利度稍微不足,寫入資料稍慢,雜訊較多,但是自從CANON 300D的成功讓市場的導向轉到CMOS,這也說明市場導向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壽命。
最後當然就是操作相機的玩家了,在拍照前是否有對白、測光呢?當你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,是手調還是用全自動呢?其實玩久了你就會知道食指跟姆指可以調的東西很多。
常會聽說有人數位相機玩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跑會去玩底片機,那是因為色彩的不確定性偏高,所以如果專業級的玩家當然就會考量很多技術的問題,但是如果只是一般玩家,只要色彩調的漂亮不脫焦就是一張好照片囉。反正就是各持所需喜歡就好。
參考文獻
[1]http://www.wikipedia.tw/ RGB
[2]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jxgeDzKQFRk.WmJHg6gZKJPeX6pt5g--/article?mid=2623
[3]http://taiwan-photoschool.com/new_page_122.htm